直击2025中国制冷展:制冷暖通行业由“大”向“强”迈进

2025-04-29 10:40:58 来源:证券日报 阅读量:

  一款采用深度学习算法的AI控温商用空调可实现能耗降低30%,展台前挤满询价的外商;中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制冷机组凭借静音、高效等优势,吸引中东客商当场签下试订单……4月27日至29日,第三十六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中国制冷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展馆内人潮涌动,参展商们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

  据了解,本届展会规模创下38年之最,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200家展商,外资采购商数量同比增长。产业链企业围绕回收利用、能耗漏洞、管理效率、贸易环境波动等寻找破局之道,并向电动汽车、储能、清洁供热等新赛道挺进。在全球能源转型与AI技术爆发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制冷暖通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2025中国制冷展的展览面积和专业观众数均创历史新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市场,全产业链正步入提质、‘出海’的关键期。”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晓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展会,来自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的专业买家团交易规模较上届有一定增长。其中,热泵和冷链设备等,成为海外采购商较为青睐的品类。

  细分赛道展现“硬实力”

  在2025中国制冷展上,展商们把融入自研“看家技术”的主流大型设备搬到了现场。一台台精密的热泵机组嗡嗡运转、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闪烁着蓝光、冷链物流装备整齐排列、AI控制的智能温控系统正实时调整参数。

  当前,热泵技术、数据中心冷却、冷链物流、智能装备等技术发展成为行业新亮点,多家上市公司及产业链企业实现多点突破,以创新技术竞逐清洁供热、储能等新赛道。其中,在北方供暖、工业应用等领域,“热泵+”模式有着广阔前景,千亿元级市场空间待挖掘。

  走进W1馆,青岛北冰洋冷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北冰洋科技”)的展台颇为热闹——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的客商们手持产品手册,簇拥在设备展示区前。

  记者在公司展区内看到,一台多工况应用大压比离心机组,正模拟演示着以企业自研的双轴伸大压比离心压缩机实现单电机驱动下的多级压缩。另一台复叠离心式超高温机组,则可实现高温出水达140℃,亦可实现蒸汽制取,能满足化工与石油炼化、食品与饮料加工等多种场景的高温需求。相比传统锅炉,该设备采用低温级循环从环境余热中提取热量,确保高效稳定的强力供能。

  青岛北冰洋科技总经理王进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传统热泵技术受制于压缩机和冷媒性能,出水温度多停留在60℃至80℃区间,难以满足工业高温需求。而北冰洋99℃大压比热泵离心机组通过超高效离心压缩机技术、新型环保冷媒适配与智能温控系统的协同创新,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将热泵出水温度提升至99℃,填补了工业高温热泵领域的空白。

  “99℃热泵离心机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工业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革命。它用科技的力量,让高温生产与绿色低碳并行不悖,为企业创造经济与环境双重价值,也代表着中国热泵相关技术迅速提质,已经在全球市场跑在了前列。”王进杰说。

  在热泵技术方面,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智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也持续进行技术攻克并实现领跑,在低温适应性、结除抑霜、供暖智慧系统调节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其中,海尔智家旗下海尔智慧楼宇在现场推出的全球首台气悬浮热泵离心机组可以省去部分维保支出,行业首创大模型AI多联机通过AI技术应用实现节能30%,行业首个高效机房让暖通智能体管理提效50%。

  今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及,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力争到2030年,热泵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水平提升20%以上,大功率高温热泵、高效压缩机、新型制冷剂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热泵建筑应用面积和热泵机组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热泵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在“双碳”目标下,热泵正逐步替代传统燃煤锅炉。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热泵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其中光伏热泵细分赛道年增速预计超过50%。

  此外,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液冷、蒸发冷却等高效节能领域也成为行业焦点,吸引华为、阿里等企业纷纷布局,也带动一批产业链企业进入,相关节能方案几乎成为头部企业的“标配”。

  国内起步较早的冷链市场,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由于生鲜电商、医药冷链需求旺盛,行业发展迅猛,但仍存在“小散乱”问题,头部品牌如冰雪集团、星星冷链等正推动自动化冷库和全程温控追溯系统快速发展。

  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荆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公司带来全生态自研产业链制冷设备。中国冷链正在加速产业升级,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全场景化的服务设施,中国冷链水平已居于全球前列。”

  “我国制冷空调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两新’政策,热泵、数据中心冷却、绿色制冷剂、冷链物流等细分赛道将成为新亮点。”刘晓红对记者表示。

  国内外市场协同推进

  中国制冷暖通技术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发展,为制冷暖通行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在国产化及“出海”方面同步发力。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舒建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冰轮环境不断拓展冷热技术应用边界,同时积极布局海工装备市场等新场景,加快推动核心装备国产化,并将自研制冷系统负荷精准适配高效自控算法。公司在以技术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加速“出海”,在阿根廷、泰国、土耳其、毛里求斯等新兴海外市场持续发展,力争实现国际化率突破30%。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鑫磊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在磁悬浮技术、超低温热泵等领域进行多项技术突破。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发展路径。

  记者调查发现,面对贸易环境波动,国内企业正通过三种路径破局:一是通过收购欧洲热泵企业获得专利交叉授权;二是在巴西、印尼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有效缓解关税风险;三是瞄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针对当地高温高湿环境开发耐腐蚀空调等本土化产品,重点突破中东等市场。

  在国内外市场协同推进的背景下,相关企业订单量水涨船高。王进杰向记者透露,公司在内销和海外市场同步发力,2024年订单量同比激增超50%,在今年的展会上,也获得了欧美、东南亚客商的批量订单,预计2025年公司工业热泵业务营收将实现质的突破。

  “中国制冷展还将设立海外分展,分展首站地点选在了沙特。近年来,全球新建建筑一半在中国、1/4在中东,这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发展空间,同时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是发力的重点。”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5中国制冷展开展首日,参观人数超过4.6万人,预计在为期三天的展期内,将迎来超过10万名专业观众及买家。今年,相关创新评选的参与者也热情高涨,共计140件产品角逐,申报数量创近年新高。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制冷暖通行业正以技术革新破局、以生态重构筑基,重塑产业链竞争力,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责任编辑:杨艳

免责声明:中企新传媒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一款采用深度学习算法的AI控温商用空调可实现能耗降低30%,展台前挤满询价的外商;中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制冷机组凭借静音、高效等优势,吸引中东客商当场签下试订单……4月27日至29日,第三十六届

2025-04-29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2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小微和民营企业。一季度我国新增私人控股企业贷款2.4万亿元,3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约为45万亿元

2025-04-29

  记者4月28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石化、涂料、纺织印染、橡胶、

2025-04-29

  4月25日至5月1日是全国第2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关爱劳动者职业健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广泛使用和新就

2025-04-28

  中新网广州4月28日电 (许青青 冯晓琦)据广州市统计局28日消息,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交通运输业稳步开局,其中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国际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6.1%。

2025-04-28

  4月28日晚,盈康生命(300143.SZ)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903.7万元,同比减少1.73%;实现归母净利润2,999.3万元,同比增长14.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996.5万元,同比增长25

2025-04-28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ICP经营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6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中企新传媒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5-2128698 18287516758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滇公网安备53050202000810

技术支持:九龙网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